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李永 音乐教育家 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探索

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坚守和探索

2024-07-12 05: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指挥家等诸多社会头衔中,李刚特意强调了自己最看重的身份——一名音乐教师。多年来,正是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期许”鞭策着李刚在音乐教育的道路上坚守也探索创新。

1

《追梦红楼》背后的师者情怀

2011年11月24日,原本可以宽松容纳400人的首都师大音乐厅内,学生观众人头攒动,过道上都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人潮涌动之下保安的帽子都被挤掉了。李刚坦言,自己没有料到,这场由自己创意实施,音乐学院学生担任合唱、演奏,并由自己指挥的音乐会——《追梦红楼》竟能受到同学们的如此欢迎。

《追梦红楼》的内容源自1987年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配乐,经过李刚的指挥演绎,由学生担任合唱及演奏,通过大型组曲音乐会的形式呈现,意在致敬经典,用音乐的语言诠释我国传世巨著《红楼梦》。

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历经4年多的拍摄终于面世。那时的李刚才20岁,正是学习音乐教育的一名大学生。和《红楼梦》的结缘,就是从李刚搬着小板凳挤在人群里,抢一个小彩电看这个电视剧开始的。

自2011年起,每年11月,《追梦红楼》音乐会都会如期而至,到现在已经累计演出100余场;演出地点也从首师大校内到首都其他高校再扩大到全国。

谈到印象最为深刻的瞬间,李刚回忆说:“记得在北大演出之后,有一群北大学生一直追着我们,追到了天津继续观看。”而每次演出,台下的观众也都会用专注的聆听和热烈的掌声回馈李刚师生的这份真挚、这份投入。还有很多大学生因为看了演出而去读《红楼梦》。

学生们的欢迎更加坚定了李刚坚持在大学校园里推进《追梦红楼》的决心。

2019年,《追梦红楼》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现场。

因为乐团的成员大都是学生,每到毕业季,弹古筝的走了,拉二胡的走了,人员流动给作品的演出造成不小的影响,所以每年“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候,李刚都要把一整套他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再从头讲起,而他年年都在“一片惨淡”中坚持着。十余年来,李刚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发电,照亮了一批又一批首师大音乐学院莘莘学子的求学记忆。

吴段就是其中的代表。据吴段介绍,组曲一共15首,每一首,每一句,每一年,李刚都是这样给乐团的学生讲解的。2011年,李刚正在筹备第一场《追梦红楼》的校园演出,那时吴段还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从那时起,他就以二胡声部首席的身份加入了《追梦红楼》乐团。转眼多年过去,说起对李刚老师的最初印象,令他记忆犹新的是李老师在解读《红楼梦》组曲中的一个片段:“《宝黛情》是《红楼梦》组曲中最为抒情的一首乐曲,用于宝玉和黛玉两人感情交流、表达深情之处,全曲开头,古筝与中阮一前一后进入,如水流一般相互交融在一起,需要乐手们精准把控力度与速度,才能将情感的连绵与延续尽情显现出来,以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这种含蓄之美。”

“想要演绎好一个作品,指挥先吃透乐谱文本,这是基础。”在向学生教授技法的同时,李刚总是这样注重对作品背后内涵的挖掘。

感动于李刚老师对每一小节、每一拍的精雕细琢,吴段决定跟随李刚老师继续研读。在吴段看来,“一朝入梦,终身难醒”。2013年,《追梦红楼》获得了中国唱片业文艺类节目评比中具有最高学术性和艺术性的奖励——金唱片奖。“《追梦红楼》陪伴了我和同学们的学生时代,我们也随着《追梦红楼》的日臻完美而日益成长。”

2

天安门广场3000人大合唱幕后的锤炼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李刚和他的学生们——3000人大合唱的分指挥团队,在天安门广场上合影。

2021年7月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承担过两次国家级分指挥训练任务(国庆60周年和70周年合唱指挥)的李刚内心依旧汹涌澎湃,虽然这已经是他第三次站在天安门广场上了,这一次,他率领由50名来自首师大音乐学院学生组成的分指挥团队,负责指挥近3000人的合唱团及现场7万与会群众完成暖场序曲音乐的演唱。作为这场庆典的“决胜第一拍”,如何唱齐,如何动听,既是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是总指挥李刚和承担分指挥任务的他的学生们半年来排练的重点。

天安门广场占地44万平方米,3000人的阵容,总指挥站在国旗台下听来自两边的声音存在不同程度的延时,李刚解释,“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依靠人耳来听,因为听到的声音总是不齐的,而且在广场上不同地方听到的声音也各不相同。这种情况下,只能依靠指挥,保证所有分指挥同时从耳返里听到联合军乐团的音乐,同一时间预备、呼吸、挥拍,只有这样合唱才能整齐进入、万无一失。一旦不齐,那就是万众瞩目。”因此,李刚和学生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分指挥在训练期间,没有不哭的。”李刚回忆说。李刚介绍,力量感较弱的女学生为训练打拍子的强度和力度,手上绑着沙袋进行训练,每天挥拍2万次。在高强度军事化的集中训练里,专家组还采用了末位淘汰制,根据每位候选人的表现每天进行打分排名,如此高压之下,有天晚上,一位女生失踪了。“我们找了她大半宿,大家都害怕她顶不住压力想不开,最后在湖边发现了她。她并非来自指挥专业,这么多天以来,她已经竭尽全力了,却还是没有等来太多的表扬,因此郁闷。其实大家并非没有发现她的进步,只是在期待着量变带来的质变使她更加优秀。”

半年的排练,50多岁的李刚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地陪着担任分指挥任务的学生们从零开始一遍一遍排练,也陪着学生们熬过一个个难熬的日子。

在不舍昼夜的排练下,李刚老师一直担忧的八个声部各自为营的噩梦最终随着一声整齐划一的“党的光辉照我心”画上句号。李刚心里悬了半年的大石头也终于落地。“只要国家需要,我还会上。”李刚说,“正是这样的坚持才练就了整齐划一的‘关键第一秒、决胜第一拍’”。自然,这一过程锤炼并铸就了李刚和其学生之间温暖的师生情,以及李刚师生之间强烈的家国情。

3

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家

回归日常教学,李刚的目标是培养“一专多能”的音乐教育家。李刚介绍说,“‘一专’是指要有自己过硬的专业特长,‘多能’意味着学生要喜爱教育事业,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而提升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关于自己人才培养的理想,李刚表示,相较于指挥家、音乐家,“我更希望自己培养出更多的‘音乐教育家’,因为一位老师的职业生涯会有30多年,教过的学生就会有成千上万,指挥家自身的造诣很高,但未必能影响那么多人,而一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将会形成春风化雨般的持续影响,从而为一国的美育事业、为一国公民的艺术素养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多年的坚守和探索,李刚将自己的育人理念总结为两点:“第一要有育人的情怀,认识到美育其实是育人的工程,是健全人格的教育;第二则要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

最初感动于李刚讲解1987年版《红楼梦》插曲的用心,原本二胡专业的吴段决心在大三改变专业从头开始学习指挥,之后,他一直跟随李刚教授完成了硕士学位的攻读。吴段研读硕士期间,李刚也正在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读博士,而且已经在业内拥有很高知名度?”李刚笑答:“嗨,给你们做榜样啊!学习永远在路上。”如今,毕业后的吴段已经成了一名音乐教师,周末的时候他还坚持在少年宫任教。在少年宫,有一位学生跟吴段学习了4年,“从没有基础到现在已经拿到北京市二胡演奏一等奖。不过比奖项更重要的是,他热爱二胡这个乐器。这样我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

如李刚所期,学生们传承着李刚对音乐教育的热爱,并通过具体而微的努力,影响着更多的家庭。

采访手记…

李刚努力的背后:

审美素养与幸福感高度相关

贺春兰 臧明楚

“你们注意到没有,咱们聊天儿的这里放的背景音乐是黄梅戏?”李刚问。面对突然的提问,记者和在场众人都愣了一秒,才意识到室内的背景乐——委婉悠扬的唱腔搭配清脆明亮的高胡,正是黄梅戏。“这就是美育的目的,提升公民的审美素养、文明素养,从而让人懂得也有能力欣赏身边随处可见的艺术和美。”在激情四射地讲了自己源于热爱的种种在音乐教育教学上的探索之后,李刚娓娓道来其行动背后更为理性的原因,“审美素养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也一定会提升。一个孩子接受美育的熏陶,才能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

几十年来,经历了一茬茬学生的离开,几十度“秋花惨淡秋草黄”的时候,李刚依然在坚守。而数十载坚守的背后,是他对美育意义的理解和对音乐教育的热爱。

记者与李刚的结识,源于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立萍的推荐。3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之际,记者和原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郑明、全国政协委员黄宇光医生等携手为一线抗疫白衣战士们创作一首歌。曲子出来,演唱者张立萍在接受邀请的同时建议再请著名指挥家李刚就原曲子和歌词做些调整,“找他吧,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音乐教育家。”张立萍委员如此推荐。确实,李刚的热情和耐心鼓励记者和他一次次地联系,对词曲进行一遍遍地修订。“也谢谢你们给我这个机会,这次疫情涌现出了很多公众自己创作的公益歌曲,大家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一线白衣战士的鼓劲加油是好事儿,全民族音乐素养的提升也一定有助于社会和谐、人们幸福感的提升。”

“那么如果一个人从生下来从来没有接触过艺术,这个人会变成什么样?”记者问。李刚答:“我很认同一位教授的看法:‘幸福少、成功难、破坏大’。美育培养的是审美素养和文明素养,缺乏对美的体验,幸福感自然会减少;为什么说成功难呢?当下靠单打独斗是很难成功的,作为群体艺术的载体,孩子们从一开始接触合唱合奏就要学会倾听,学会配合,与人合作的种子也就自然种下了。”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宣布: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而敏感的李刚则意识到:这些刚刚走出贫困的人们还需要“精神脱贫”。于是,李刚萌生了一个愿望:对这些曾经的贫困县加强合唱教育,通过对这些地区音乐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每一个区县都有几位会排练、会指挥的合唱骨干人才,这样以点带面,地区学校合唱的整体水平就会提升。而合唱背后则是师生整个艺术素养、审美素养、文明素养的提升。

在李刚的愿景里,全国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开口唱歌,每一所学校里班班都有歌声。以合唱为艺术载体,在成本非常低廉的情况下推进学校美育的整体提升。

正是基于这个信念,几乎每年暑假,李刚都会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带领学生一起参加教学实践、奔赴全国各地进行关于指挥的教育教学培训。“之前我们去贵州调研,问当地的小朋友,认不认识五线谱,孩子们听了直摇头;尽管一点理论基础也没有,但是如果你教他们唱两句,他们马上通过模仿就能学会,那音色简直就是来自山林里的天籁之音!多少音乐天才因为我们音乐教育的缺失被埋没了。”说起这些,李刚颇感遗憾。前往基层培训讲座的时候,李刚经常发现,在很多中小学里,许多音乐老师都是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兼任的,“我是教数学的,他们缺音乐老师,因为我喜欢音乐就让我来代这门课了”,一位基层男教师挠着头对李刚说。“从前,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被语数外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人们对美育的意义理解不够啊!”李刚不无遗憾。

随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中央“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落地,这一局面正在改变。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最近,教育部《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印发。显然,美育的普遍性作用和意义得到高度重视,我国美育的春天已经到来。而从国家层面的重视到校园里班班有歌声的常态,还需要李刚和他的学生们,需要更多这样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努力再努力。

责编:贺春兰

制作:刘懿莹

审核:贺春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